close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感受“意象”

──何立

 

經過幾年畫面內外的緊密用心,逐漸把所謂“抽象”、“極減”和“後現代”等等概念從大腦中清除出去,咀嚼個人的直接感受與畫面的視覺呈現之間的關係,以自己為推展力,慢慢獲得一種自覺調整自己藝術發展方向的動力和能力。

我相信,最真切的,莫過於自己內心的感知。藝術家的每一次創造性的發現,以及把這一發現變成畫面,都體現了主體將感知放射、擴張和物化的要求,並且,在此過程中,主體的個性和人格自然也寄放在作品裡了。在畫以風景為題材的這幾組素描和油畫時,所表現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片斷,不是某個具體的景物,而是一種整體的,源於故鄉江南的印象、意蘊甚至氣味。以此為依據,把它變成一種形象,但這種形象並不是表現對象的具體形象的集合,而是對其感受的一種組織過的濃縮。也是透過協調整個畫面的架構,探索不同表現的手法的結果。作品的完成,是一種個人洞察的體現、一種主體情感實現和主觀時空的重建。惟其如此,那些畫面中出現的點、線、面就不只作為型式的基本元素,而好像在召喚著什麼,指示著什麼。

概言之,這便是“發現自我”,是發現個體情感獨特的感知模式、感知力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表現模式。

我也同意中國道統思想,超乎象外,得其環中。意為能親切把握自我,並以自我直接與外界事物相融凝。這種直接性的強調,要求作品真切呈露當時之真體驗,而使觀者透過作品而直接欣賞到它。在此前提下,形式是一種憑據,必定要求形式的鮮明、空靈與簡約。在這個觀點中,最空靈,即是最真切;最無憑借,始是最有力;“少既是多”是最有力的註解。作品中極力避免對象的具體形象,也是對於這一境界追逐的結果。

但是,我不同意把這些小畫貼上“抽象”的標籤。更願意稱之為“意象”,也即常說的似與不似之間,似的是感受而不是形象。

意象在中國歷來是個頗受青睞的詞。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,“風鳴兩岸葉,月照一孤舟”,也許詩人在心中把玩這意象已經許久許久,最後才吟誦退場門,訴諸文字。同理,畫家的創造力不僅體現下技藝的功夫上,更反映在內心意象的視覺呈現上。有意無象,意則失去依附之軀體,有象無意,象則缺乏生命之精氣。因此,意象不同於客觀實象,它是客觀實象透過感知覺進入大腦與情理融合的產物,是象與意的揉合,其結果是象因意而改變,而新生。            

以上兩點,一點是從創作的理念角度,一點是從畫面的形式特徵出發講的,但不難看出,其實兩者內在仍是統一的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.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